春夏秋冬

 

2017 夏我在Berlin VHS Zehlendorf上书法入门课德国学生习作

 

书法

人们常说,篆书如圈,隶书如蚕,楷书如站,行书如走,草书如跑。

有人把这五种字体比作衣服的样子,说:篆书像古装,隶书像礼服,楷书和行书像便服和工作服,草书像游泳服。

 

王羲之所以能在书法史上被誉为书圣,是因为他在书法上有巨大贡献,绝非虚名。他是一个时代的创新者集大成的代表人物。如果他只是写汉隶、章草的能手,就是写得再漂亮、再标准、再有个性,大概至今也称不了书圣

王羲之的功绩还在于他将汉末三国以来以钟尧为代表的(略带隶意的)八分楷完善化,集大成为(不带隶意的新隶)楷书;他的功绩还在于他把尚有隶意的章草变革为今草(在汉末张芝的基础上变革);把行书(在汉末刘德升的基础上发展)成熟到完全楷化的境地。《兰亭》便是他这种行楷的代表作。

 

中国书法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千年书法》通过从晋到清这段跨度为1500年时间的介绍,揭示了书法这一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千年书法》对我们耳熟能详的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刘墉等书法大师的介绍,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千年书法》除了介绍他们在书法艺术方面的精湛造诣外,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了人物的生活道路和心理历程,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进行了探索和挖掘。那些名垂千古并被神话的书法大家重新回归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千年书法》 1 翰墨精神

 

《千年书法》 2 至尊书圣

 

《千年书法》 3 热血书家

 

《千年书法》 4 尚意领袖

 

《千年书法》 5 悲情书家

 

《千年书法》 6 淡笔尚书

 

《千年书法》 7 浓墨宰相

 

《千年书法》 8 紫气东来

 

从汉字字体的演变看书法艺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中的一种,也是在这些最古老的文字中,至今仍然

在使用的唯一的一种。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古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玛雅民族的古文字玛雅文,均已成为死文字;而汉字自

3300 年前的甲骨文字,一直到现在的现代汉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

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的汉字和古代的

汉字是一脉相承,现代汉字是在古代汉字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而中国的书法是一种古老而又最富内涵的艺术。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汉

字字形从甲骨文演变而来,发展到今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字形,而这种字形便是

书法艺术赖以存在的基础。人们常说:篆书如圈,隶书如蚕,楷书如站,行书如

走,草书如跑。这不仅形象地说明了汉字字体的特点,也从中反映了书法艺术。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字体之一,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

书、楷书等字体写成的文字,形成了一种书法,各种字体的书法大放异彩,成为

与画并称的一种高超精美的艺术,高水平的书法成为一种精湛的艺术珍品。我们

从汉字字体的演变来一一透视其中的书法艺术。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正式文字自甲骨文字开始,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甲骨文

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形,除此以外,还有两种辅助性

字形,即草书与行书。

甲骨文字是 3300 年前殷商时期刻在甲骨上的一种古老文字,甲骨文的发现

还是近百年的事。在此之前,人们不知道甲骨文的存在,甲骨文在殷商、西周以

后,已经湮没于地下。从近现代发掘出来的大量甲骨来看,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

的文字体系,由此可以推断甲骨文字的产生一定远在3300 年前的殷商时代以前。

金文和甲骨文一脉相承,字体与甲骨文十分相近。但是,甲骨文和金文的字

体又各有其特点。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在甲骨上契刻出来的文字,甲骨面积不大,

不平,字体大小不一,疏密相同,参差不齐;金文是铸科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

是和青铜器一起,先制成范模而后冶铸而成。金文线条粗壮,笔画圆转,字体匀

称,字形长圆。在青铜器上铸科文字始于商周,与甲骨文同期。由于甲骨文、金

文尚处于新创时期,因此它们的字形结构尚未定型,异体字较多。在《甲骨文编》

中就收录有50 多个不同写法的字,在《金文编》中收录有70 多个不同写

法的字等。

金文之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称强,字体各有异同,统称之为古文。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字体叫做籀文,后又称之为大篆,字体比金文更为工

整。秦时的石鼓文是为大篆的代表作。当时,楚、齐、燕、赵、魏、韩六国使用

的文字字形各有分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下

令全国统一文字,明确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字体。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演变而

来,字体较大篆省改,并淘汰了甲骨文、金文中众多的异体字。小篆字体笔画圆

转流畅,较之大篆更为整齐。秦始皇东巡时,所立的泰山刻石等秦刻石,上面所

刻的文字字体就是小篆,相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

秦时又产生了隶书,当时篆、隶并用。隶书在字形上又较小篆大为省改,笔

行比小篆简化,笔画由小篆的圆转变为方折,书写更为方便简捷,是为秦隶。到

了汉代,隶书成为书写的主要字体,汉隶的写法上与秦隶相比又有不同。汉隶的

字体笔尾有波势挑法。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简化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故后世称之为隶变。文字学家一般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分为两大阶段,自甲骨

文至小篆称之为古文字阶段;自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之为今文字的阶段。隶书奠

定了今文字的基础,隶变成为汉字古今文的分水岭。

汉初时期,又由汉隶书演变产生了草书字体。草书字体形式较多,但主要有

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草书的出现,表明了人们的一种要将汉字字体进一步简

化和书写便捷的愿望,但由于草书字体较难辨认,因此,不能广泛使用。

汉末时期,又出现了楷书。楷书也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

楷书改变了汉隶的波折之势挑法,笔画平直匀称,字体明晰方正,是

为名正言顺的楷模之书。由于楷书容易书写,便于辨认,字体规范,形成为

真正的方块汉字,故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因而取代了各种字体而成为一种通

行的汉字,自汉以来,一直通用至今,不仅在书写上,而且在书籍印刷上也均普

通使用这种字体。

此外,还有一种行书,它始于东汉而盛于魏晋。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

之间的字体,比楷书书写方便,比草书容易辨认,因此,行书也一直流行至今,

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一种手写字体。

由于甲骨文和金文已非常古老,属于汉字的初创阶段,看起来更像图画。所

以,甲骨文和金文已成为博物馆中文字专家的研究对象,现实生活中不再会见到。

而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五种字体,我们生活中或天天使用或者有时

也能见到用到。有人把这五种字体比作衣服的样子,说:篆书像古装,隶书像

礼服,楷书和行书像便服和工作服,草书像游泳服。

在汉字字体的演变中,汉字字形的变化与它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静都有密切

的联系。可以说在汉字的演变发展历程中也包含了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而正

因为如此,汉字所具有的美是独特的,富有内涵的,由此才形成了在以汉字字形

为母体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

二、汉字字形的独特美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之所以成为书法艺术的母体,是其在方块字形

内潜在着一种审美理想。这样,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本身就具有着独

特的形态美,进而又含有深层的意蕴美。

(一)汉字有形象意境之美

由于汉字的字形是以象形为基础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创造了生动的汉

字形象美。随着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篆书、隶书、行草、楷书,甲骨文最初

的象形意味渐为减少,到楷书已经基本上看不出汉字的象形了。但是,后来从象形

到谐声,形声相益,从中更丰富了汉字的形象意境,如字,字,令人仿

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可见, 形声字的形象意境美, 是在视觉形象与听觉

形象的联系之中表现出来的美。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汉字是将文字符号与艺

术符号共载一体之内,独体的,合体的,熔铸成形象意境,形成了与其

他纯粹表音文字不同的二重组合。

(二)汉字结构的多样和谐美

它反映出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思维。一方面, 它体现为单个的方块字本身是

齐整与参差相结合的美。这是由于笔画的繁杂包含有变幻的参差美, 但这种参差

又统一于方块字字形的整齐划一里。另一方面, 数以万计的汉字在显示单个汉字

内部结构的和谐美之外,更有许多汉字排列在一起的整体上一与多的秩序美。这

些都表明了汉字结构的美是多样的而又和谐的。汉字的这种审美情趣,从根本上

克服了字母文字长短不齐、大小不均,构型单调的缺陷。

(三)汉字潜藏着深层意蕴美

汉字结构深层意蕴美渗透于哲学、美学之中。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

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

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人造字,将人与万物相联系,最终在汉字

中将自然万物人化之。这种精神保留于哲学、美学之中,传递出中国艺术独特的

意蕴美。

由此可见,汉字的方块字形内潜在着一种审美理想,但是,这种潜在的审美理

想,必须通过外在的形式展示出来,一方面,书法艺术正是依循汉字的理性结构,

传达出汉字的审美情趣。书法从根本上说是对汉字的书写,书法创作是以汉字本

体形态作为加工对象的。另一方面,书法又是汉字书写的再创造,书法艺术审美的

超越和升华,使得汉字潜在的审美理想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三、汉字演变中的书法起源与发展

(一)书法的起源

从历史起源看,广义的书法与汉字同步产生,最初的书法也就是最初的汉字,

最初的汉字也就是最初的书法。书法与汉字,两者名称虽异,实为一体。书法与汉

字这种异名共体的历史,至少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刻版印刷术问世之际。此后,汉字

开始独立于书法,沿着自身的发展轨道前进,端正、规范而实用。但书法艺术则一

直以汉字为载体,历经着由篆书、隶书、楷书到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的形成与

完善。

(二)书法的发展史

1、书法的原始形态

从远古文字初创直至秦代以前,书法艺术尚未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是,在甲

骨片、青铜器、石鼓刻石上,古汉字已经传达出均衡、和谐的审美情感。甲骨文

书契虽属滥觞之作,却已具备了书法艺术的一些基质。它的字形在结构上已经对

字内各部分疏密、大小、分合等作了艺术的变化处理。此外,在甲骨文的一段文

字中,虽然错落参差,但在整体上却气脉贯通,有一种浑成之美。甲骨文的刀刻技

巧,用力沉着劲健,随体转折灵活,密处不苟且,整体精美。商周的金文以笔易刀,

软笔施焉,再翻铸成文,充人保留了先民用笔的技法。金文书艺积淀了原生态的一

些书法要素,表现为用笔、布白、结体以及原始的书法思维及审美心理。

2、篆书

经秦而汉,各式书体产生,书学理论萌生,书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来临了。这时,

书法艺术虽然依托文字,但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许慎《说文·序》云:“

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秦代大篆通行,周宣王时太史籀变古文

作大篆(古文即史籀以前文字的通称),由是即通行以至于秦。籀、篆二名,合言

之,则指大篆,指小篆。分言之,则字可概括大小篆也。小篆

又称秦篆,秦丞相李斯将这种书体在碣石上再创造,成为典范性的秦代书体。其后,

中国书学中的篆书不断发展,成为书学中一大支柱,正来自于秦篆血脉的传递。秦

刻石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经由大篆渐向小篆变化、发展、成熟的历史进程。大小

篆之别是以规范化程度为标准的,小篆是规范化很强的书体,大篆主要以甲骨文、

金文的形式呈现,也有少量墨书和刻石。篆书书体带有明显的象形再现的意味,

尤为重视空间结构,线条细曲柔长,笔画繁杂,参差错落,书写的顺序和偏旁部首

的位置不甚严格。

3、隶书

隶书书体的起源和发展存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隶书为秦程邈

所作,古文变而为大篆,大篆变而为小篆,小篆变而为隶书是书体沿革所遵循的顺

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秦始皇诞生之前,汉字已经明显隶化,篆书的小篆化跟篆

书的隶化基本上同步发生,小篆和隶书是大篆书体的孪生子。

隶书跟篆书相比,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之后产生的草书、行书、楷书,均源于

隶书。隶书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对篆书的简化,为大篆捷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

种书体。这种简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截长为短,变篆书的纵势为横扁,化圆转

为方折,变玉筋为波画,蚕头雁尾,创造了浑朴稚拙的新书体,更在于它使书法创

造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趣发生了大的变化。隶书书体突破了篆书图画式模拟物象

的框架,开始按书法自身结构,如方正、对称、整齐、宽窄、疏密、合谐等抽象形

式美规律造型,具有了离象而求,不似之似的特质。此外,隶书的创造,还赋予书法

的笔画结构以严格的时序推移。

4、草书

在隶书通行的时候,草书作为一种更加简便,利于快写的书体在汉代普遍使

用。草书符号是篆书隶化和篆书草化交融的结果,又由于草书符号的简约性容易

混淆,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从而产生了行书,行书借鉴正体隶书的形态再收

敛而为楷书。因此,草书源于篆隶,包孕行楷,是钩连篆书、隶书和行书、楷书的

中介书体。草书自身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今草三大阶段。早期草

书又称隶草,是和隶书产生相平行的一种草写书体,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章草

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即有章程法则,是经艺术加工后的草书,

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形,字字独立,字形扁方,笔带横势。点画、偏旁、结

构的简约法和连笔法,即草书符号化,已经出现约定俗成的倾向,为草书的最终形

成奠定了基础。今草,一般认为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分两种体格。

字之独立,或上下字勾连不多的,叫小草。上下字勾连多,且运笔放纵、点画狼藉

的,叫大草,狂草。草化并非正体字,是一套汉字符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草化的

省笔和连笔,强化和丰富了汉字点画符号的线条化表现能力,这是草书审美意义

的关键所在。

5、行书

行书有别于篆、隶、草、楷的最大特点是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行法。它始终

是书体,而不是字体。它是草书向楷书演化过程中的一种中介书体。行书无法而

有体。其行体的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同时,行书又

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化静为动,冲破汉字的空间规范,强化笔画的书写时序,注

重连续运动和变化。

由此可见,行书具有丰富的内涵意蕴和鲜明的自由创造意识。

6、楷书

楷书自唐之后渐为约定又称正书、真书。正、真意味着楷书书体方正端齐,

可作楷式。两晋南北朝时期,以王羲之楷书和以魏碑楷书为代表的楷书书体勃兴。

隋唐时期,楷书达到鼎盛期。书法大家辈出,对楷书的理论研究渐臻完善。唐楷是

唐文化的标志之一,科举制度以书学为取士的必要条件之一。此后,宋代发明的活

字印刷,使印刷文化兴起,印刷文化以楷书为印刷字体。这样,楷书的实用性和艺

术性发展随之受到严重影响。五代宋元明清是楷书式微时期,在高度繁荣的隋唐

楷书之后,楷书书体逐渐具备了结束书体演变的历史使命的条件,印刷文化最终

为其划上了一个句号。楷书的用笔富于变化,极具复杂性。这同时也意味着线条

变化的丰富性。楷书形体方正谨严,和谐适度,其用笔,结构均讲究严格的法度,

对书写者眼、心、手三位一体的艺术素质和表现力要求极高。它确立了书法实用

和审美统一的典范,从而成为一种最普及和最具实用价值的书体。

四、小结

追溯汉字字体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通过不

同的书体展现出异彩纷呈的美。再回顾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可见,书法艺术在其发

展过程中,始终是以汉字为依托。书法艺术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格———实用性与

艺术性。汉字的出现首先是出于记录语言的实用性考虑。所谓结绳记事,汉

字的实用功能与生俱来。从本质上说,汉字本身完全是实用性的产物。但是,

如前所述,汉字本身由于具有从简单纯粹的描摹趋于符号性、抽象性的发展轨迹,

故而在汉字方块形式中蕴藏了一种审美情趣。而书法正是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种审

美情趣。它依靠汉字的形式,书写和再创造了汉字,在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基础上,

又能超越出简单的实用性,升华为纯粹的艺术审美。

 

文字教案:第一章 漢字

 

文字教案:第二章 漢字的發展

 

中国书法五千年 ep1:墨润五洲

 

中国书法五千年 ep2:点睛人间

 

中国书法五千年 ep3:篆脉舒卷

 

中国书法五千年 ep4:隶势承载

 

中国书法五千年 ep5:草舞龙蛇

 

中国书法五千年 ep6:行云流水

 

中国书法五千年 ep7:楷规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