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告诉自己

你永远不知道在别人口中的自己会有多少版本,也不会知道别人为了维护自己而说过什么去诋毁你,你能做的就是置之不理,没必要去解释,因为懂你的人会永远相信你。

遇见了太多形形色色的人,才知道,原来世界上除了父母不会有人掏心掏肺的对你,不会有人无条件完全信任你,不会有人一直对你好,你只能靠自己,别无选择。

有时候我们都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呵呵!真是这样最好,在外奔波劳碌有多少朋友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伸出手来帮助你?有可能没有,不冷眼相对就不错了,所以凡事靠自己。出门在外,不论受到什么样的待遇,都别太往心里去!因为外面的世界,尊重的是实力而非舆论。

告诉自己;靠树树会倒、靠地地会塌、靠父母父母会老,只有靠自己,这样你在未来的道路上才会有选择权。

一句“算了吧”常常告诉自己,凡事努力过不必执着,一句“不要紧的”常常告诉自己,凡事争取过我无怨无悔,一句“一切都会过去的”常常告诉自己,阳光总是在风雨过后。只有经常这样告诫自己,你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切都唯有靠自己。(云华师范学院 师范十二班 三丛)

 

“biǎngbiang面”

  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

“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顷刻间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

  秀才看得兴起,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

  “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顷刻间,一碗面摆到面前,顷刻间碗中罄净,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店家,结账!”秀才喝道。  

  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在脸上。一旁,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一脸坏笑。

  “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概不赊账。”见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样,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右一摸,上一摸,下一摸,好像早晚能摸出几文钱来似的。 

  店小二心想:“你个穷秀才,看你摸出什么来。”天呀,这不是有辱斯文么?秀才一面摸,一面思量脱身之计。他与店小二答讪:“小二,你家这面何名?”“何名?”店小二学着秀才的腔调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biangbiang面?biangbiang字咋写?”这家面店可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面做得特殊,面与面板摔打撞击,“biangbiang”也,故称“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咋写,店家做面,客人吃面,谁也没去想过。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你与
老板商量过,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店小二顷刻间回来,说:“成。”店家心想:“古来就没有‘biangbiang’二字,看你穷秀才怎么赖账。”“biangbiangbiangbiang……”秀才心里嘀咕,嘴上嘀咕。

  秀才读书,也最认书,古往今来偏偏没有这“biangbiang”二字。“书上没有,岂可生造乎?”皇上可以造字为名,秀才岂敢与之比肩?秀才满腹心酸,一腔惆怅;寒窗苦读,功不成,名不就,众目睽睽下,落到赖账这般田地,天理不公啊!他一急,心里骂皇上:“什么‘日月当空照’?民间疾苦,哀鸿遍野;宫闱倾轧,豺狼当道;贪官污吏,横行乡里;我秀才寒窗苦读,就因无钱无人,打不通关节,获不取功名……日月何照之有!罢罢罢,你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尝不能?”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大大地写了一个□!他一面写一而歌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

  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关中。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2328日(原载1922411《时事新报·文学旬刊》34期)

 

非走不可的弯路 张爱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在德国如何教育孩子

恩丽 德国

    我在德国的一个慈善机构口译社里做翻译员,在我刚刚参加这个机构一个月后,口译社打电话来跟我说:城里有一所学校有一个家长会,其中有一个中国母亲他们难以沟通,希望我能去翻译一下。

    那一次去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关于一些经济问题。原来中国母亲红妈,是德国的社会救济者,她曾经在德国的中餐馆工作,后来失业了,现在她的两个儿子要在学校吃中午饭,那么,这个费用将由国家社会署来支出。红妈该向社会署的官员说明自己的经济状况,并填写表格,学校急需这个表格,因为学校里没有这个开支。所以,那天社会署的工作人员史先生也来了,我们共同把表格给填好了。学校里还对红妈的儿子不接触德国社会,不和德国孩子约和玩颇有微词。红妈很无奈的说:由于语言问题,很难和德国家庭沟通,再说,就是沟通了也不知道德国家庭是不是愿意和我们来往?学校说: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希望能努力试一试。红表示将尽力而为。

    将近一年过去了,过年前,社会署的史先生打电话来再约我去红家,一来看看红家的家庭状况,二来学校有话要对红妈说。再见到红妈时,红妈的怀里又有了小女宝宝。今天在座的有:红妈红爸,史先生,还有一个社会志愿者,大家坐下来后。史先生就拿出了他的工作文件夹,看着文件夹念道:学校里说,您的大儿子约翰,在学校里吃饭的时候“咂嘴”的声音太大,影响了别的孩子的食欲,所以约翰在学校很孤独,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他总是坐的离孩子们远远的。

红妈看着我为难的说:这个怎么讲呢?我们在家吃饭也是这个样子的。史先生说:你们在家怎么样,我不可以说什么,但是,约翰这样在学校就被排挤在外,这是我们所关心的,在德国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得到同样的关怀和尊重。红妈点头道:我们尽量。史先生又说:约翰在学校吃饭吃的很急很快,恨不得连别人饭碗里的饭也吃了才好。这样给人的印象是,他在家里没有得到足够吃的。

    红夫妇红着脸,十分尴尬的解释说:孩子嘛,都是这样“隔锅饭香”,人家的都是好的。他们喜欢吃薯条,比萨,意大利面加西红柿酱,可是,我们认为这些不是用油炸就是烤出来的有火,孩子们吃了后会“上火”,他们的嘴会破。所以我们在家里喜欢煲一些骨头汤,做一些蔬菜让他们吃。知道他们不喜欢吃,可是也要给他们在家吃。所以他们在学校吃的是在家里吃不到。

    史先生说:我知道中餐很好吃也很健康,可是我们这是在德国,也要给孩子们吃一些西餐,不然,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有点不雅。再说你看你们两个孩子这么瘦小,让他们吃一些肥也没有关系,他们需要强壮。红夫妇俩面面相嘘,无语!史先生说:学校发现,约翰没有零用钱。在我们德国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每个星期给2—5块钱零用钱。红说:我们没有给,我们中国人认为,孩子这么小就用钱,将来会手脚越来越大,用钱越来越多。史先生说:要给!孩子从小就要学会理财。红妈笑了笑说Ok

史先生说:在学校里,您的小儿子大卫总是挤兑约翰,做什么都有挤在约翰的前面,而约翰总是历来顺受的让着大卫。红妈看着我,不解地问我:这个也错了吗?然后对着史先生说:我们中国教育就是这样,大的让小的,哥哥要让弟弟呀?史先生说:哥哥为什么要让弟弟呢?哥哥是哥哥,弟弟是弟弟,他们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人。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为什么弟弟总是有挤在哥哥前面呢?正因为如此,约翰就显得太弱了。红爸说:那也不能这样说,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约翰就是性格内向,富有忍让。大卫就是要强,处处要和约翰平等。史先生说:现在不是平等,而是平等过来头。你们要让大卫知道,约翰是哥哥,哥哥有哥哥的权利,比如,在给零用钱的时候,大卫是2 块,约翰就要是3块或是5 块。红夫妇再次面面相觑,不解和困惑的样子。

    史先生最后说:您要让您的孩子和德国社会多接触,不要把它们封闭起来,要和同学们多多约会,让孩子和同学们在一起玩,不要总是在家里只是两兄弟玩。考虑到你的语言有困难,所以今天特别带来了这位志愿者,由她来帮你带孩子去参加社区的儿童活动,体育活动以及和同学们的预约玩耍。还有学校希望您多参加学校里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因家长的参与而感到骄傲。

    谈话结束后,史先生还要去赴另一个约会,志愿者嘱咐说:将会定期的来这里,带孩子去参加体育及社区的儿童活动。当我和红妈红爸告别时,红爸对我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就不明白!我们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教育文化,怎么到了这里都不对了呢?要改过来呢?

    红爸问的话是令人深思的,这是个大话题,不是一、俩个小时能说的清的。我说:这个话题要改日再谈!我也需要思考,是啊!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相得意彰的兼容到德国的教育文化里去,是我们每个华人父母面临着的重大而又复杂的课题。

 

我看到的中国文化气质 张乐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1119日 第05 版)

  我出生在荷兰的一个小镇,周围没有多少中国人。我和姐姐是我们学校里仅有的中国孩子。尽管周围的孩子对我都很好,经常一起玩,但我内心总有一丝感觉, 我和他们不一样。比如,他们每天吃土豆,而我吃米饭;他们注重运动,而我更喜欢看书;他们周末会出去玩,而我每周六要上中文学校。有一段时间,我很想跟那些荷兰朋友一样,不希望自己是特殊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为我的“不同”感到骄傲,因为它给了我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特殊文化基因的体现。

  这种特殊的内涵很多中国人都有,比如做事努力、勤奋向上。在荷兰学校里,中国孩子学习成绩普遍都好。我和姐姐从上学起,就一直是班上学习成绩的头一名;在同学的眼里,我考试高分是正常不过的事——因为我是中国人,父母要求我学习好。但实际上父母并没有逼过我。从小我就爱看书。无论做什么,只要决定做,就一定认真做好。我想这才是中国孩子学习成绩好的主要原因。

  我还注意到中国人看起来都很谦恭,但内心又十分自信。前几年荷兰发生过一个“39号菜”事件。有一个荷兰电视主持人在节目中取笑中餐馆, 而中餐馆的反击很特别,除了上街抗议外,所有39号菜一律打折39%,以此嘲笑这个主持人的无知。因为只有不认识汉字的人,才靠号码点菜。这是中国人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中国文化。

  我很赞赏的一句中国古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爸爸妈妈从小就经常这么跟我说,教我在与人相处时要尊重别人。在我看来,这才是一切自由平等的精髓—— 就是每个人在做事时,都能先设身处地想想别人的感受。如果你不希望别人这样对你,那么你也一定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在荷兰学校讲述平等自由观念时,老师是从“自我”的角度,而不是从“对方”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然而彼此尊重才是问题的关键,中国人两千多年以前就明白尊重之道了 

  我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2015年夏天,我有幸参加了“中华寻根之旅”活动,在丽江度过了难忘的一个星期。在那里我不仅看到了绮丽的自然风光,还领略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质朴与和谐。我认识到中国之美在于历史,历史之美在于文化,而文化之美在于人。在我生活的荷兰小镇上并没有多少中国元素,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周围的人更多地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之美。 

  (寄自荷兰)(本文获第十七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21秒,爱你

 

女孩喜欢男孩,所以喜欢上男孩喜欢的魔方。

男孩魔方转得不错,最好还原时间是22秒。

男孩有很多追求者,

并且一直宣称自己是单身主义者,

所以女孩不敢告白。

但女孩还是以男孩最好的朋友的身份,

有私心的霸占了男孩最合手的魔方。

男孩没反对,只是说她至少要练到比他快。

不用多,一秒就够。

女孩疯狂地练习。

终于有一天,女孩做到了。

但魔方却在复位的一瞬间爆棱了,

碎得彻底。

而也是在那一瞬间,

女孩看见某个棱块上写着小小的字:

“21秒,爱你。”

 

相见时难(小小说)陶跃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0902日 第11 版)

 

    各位乘客,飞机很快就要开始下降,请收好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并系好安全带。

  听到空姐柔和的声音,静宜把手上的书放入包里,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等待飞机降落。此刻她的脑子里闪过文松的影子。

  静,我会在机场等着你!这是飞机起飞前,文松发来的最后一条消息。静宜明白,这几个字,文松一定是字斟句酌、想了又想,才发出的。

  静宜和文松是大学同学,读书的时候,他俩就被同学们称作男才女貌、天造地设。然而没曾想,就在半年前,他们大四快毕业的时候,文松的母亲突然去世了,只留下身体不好的父亲一个人在老家。无奈之下,文松只能选择回老家工作。

  文松临走时,他俩坐在学校的草坪上,静宜靠在他的怀里,轻声对他说,我会等你的,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跟你在一起。文松听了,身体一震,没有说话,只是紧紧搂着她的肩,亲吻着她的头发。那是一个月色皎洁的夏夜,他们互相依偎着,无言地望着远方高楼模糊的影子。

  文松知道,离开了大城市,回到那个小城,以后的生活,就跟静宜越来越远了。无论他们的爱情多么坚定,时间的流逝和分居两地,都会让爱情变淡、变味。何况,静宜那么出色,读大学的时候,身边就有无数的追求者,甚至还有人竟然当着文松的面给她送花。如今文松一走,爱情还能坚持多久呢?

  两人各奔东西之后,便只能在手机上继续他们的爱情。文松回到老家,找了一份工作。一边要适应新环境新工作,一边要照顾老父亲,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渴望着能够与静宜在一起,渴望着能够再次握着她柔软的手,亲一亲她飘曳的长发。

  静宜毕业后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时不常地,她会想起与文松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时的欢笑与甜蜜。只是,这样的日子,似乎越来越遥远。

  他们在信息里,说着各自的近况,闭口不谈未来。他们心里明白,眼前的生活太具体、太现实,而未来,谁又能够把握?

  飞机呼啸着落了地,产生了一阵剧烈的颠簸,然后,开始慢慢地滑行。许多乘客纷纷掏出了手机。静宜更是急不可待地打开了手机,查看着消息。她知道,此刻,文松一定是在在机场候机楼,焦急地等待着她了。

  几天前,静宜有了一个出差的机会,她在订机票时,忽然发现,可以在文松的城市转机。静宜想了一下,发信息给文松说,她可能会在机场转机,如果有时间,也许可以见一面。文松当然惊喜,立即回复信息说,静,非常希望能够见到你!

  几个闺蜜都不赞成她去,去干嘛呢?叙旧情?还有必要吗?去了能改变什么呢?如果你们俩不能在一起,去见他,不是会让你更痛苦吗?她吞吞吐吐地跟父母说了这件事,父亲沉默了片刻,说,如果你想去,就去看看他吧。感情,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

  是的,在她内心深处,依然希望见到他,依偎着他,手牵手,走在阳光明媚的路上。于是,她决然地买了机票。

  静宜打开手机,一眼就看到了十多个文松打来的未接电话,还有一个信息,静,机场路上遇到了车祸,我可能要晚点才能到。静宜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飞机还在滑行,但静宜等不及了,拨通了文松的电话。

  静,你落地了吗?

  是呀,你开车遇到车祸了?

  是的,静,我的车被后面的车追尾,我又追了前面的车。交警正在处理,应该没什么大事。我可能会晚点到,抱歉了静!

  静宜心里一紧。下了飞机,静宜又打了一个电话,事故还在处理之中。静宜有点忐忑,但好像着急也没用,只能不停地发信息,打电话。由于马上要转机,静宜只能在候机大厅的门口等待文松。小城的机场不大,坐飞机的人却不少。静宜站在人流中,又给文松打了个电话。

  差不多快办好了,静,你等着我呀!

  静宜给父母打了个电话报平安。她有点焦虑,但又无事可做。就坐在那里玩手机。又等了一会,电话忽然响了,是文松打来的。

  静,我这里处理好了,马上过来。这里离机场很近。

  文松的话音一下子断了,静宜低头一看,自己的手机竟然没电了!静宜出门的时候,想着飞机很快就能抵达目的地,带着充电宝过安检还挺麻烦,就没带。这时才发现,没有了充电宝,真是不知道该去哪里充电。

  静宜看了看四周围,候机大厅门口没有充电的地方。她在想,如果进到候机楼里面,倒是可以找到充电的地方,但是就看不到文松了。静宜紧张地想着应该怎么办?没有电,电话不通,文松根本找不到她。想来想去,只能到候机楼里找个充电的地方。

  终于在一个柱子后面找到了充电插座,但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等着充电。静宜只好恳求大家让她先充几分钟。大家看着她诚恳到近乎哭求的样子,都赞成让她先充。静宜接上充电线,一分钟之后,手机就亮了。她赶紧打开手机,一下子涌进来无数的信息和未接电话,都是文松的。静宜赶紧拨通了文松的电话。

  我已经到机场了,你在哪?

  静宜简单解释了一下。文松说,我马上上来,你稍微过一会就到候机楼门口吧,我过来找你。

  文松停好了车,急急忙忙往候机楼跑,忽然想起,坏了,他给静宜带了一束花,落在了车上。于是,文松赶紧又往回跑。

  文松知道,静宜喜欢香槟玫瑰,色彩独特,鲜艳缤纷,所以早早就定好了一束,准备在机场送给她。刚才下车太匆忙,一下子忘了后座上。

  来到车旁,文松一摸兜,车钥匙不见了,文松额头上顿时冒出了冷汗。他把所有的口袋都翻了个遍,就是没有车钥匙。他气急败坏地使劲拍着车身,汽车发出刺耳的报警声。忽然,电话响了起来,静宜急切地说,文松,转机时间快到了,你在哪里呀?

  我很快就到,静宜你别急。文松一边说,一边静下来仔细想了想,一定是刚才跑得太急,钥匙从衣服口袋里掉出来了。他深呼吸了一下,顺着刚才的路找了回去,果然,就在他刚才往回跑的地方,看到了车钥匙。

  电话又响了。静宜有点绝望地说,文松,时间来不及了,我要转机了。文松使劲跑了起来,边跑边喊,我马上就到!

  飞机徐徐滑向了跑道,静宜呆呆地坐在座位上,望着没电的手机。

文松垂着头回到了车旁。他深深地叹口气,打开了车门。车里,飘来一阵香槟玫瑰的芬芳。

 

“知了” 的故事

    为什么人们把蝉叫做知了呢?

    传说在很久以前,知了是不会飞的。一天,它看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 ,十分羡慕。于是就请大雁教它学飞, 大雁很高兴地答应了。

    学飞是一件很苦的事。知了怕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习很不认真。大雁给它讲飞的道理, 他只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大雁教给他本领,他只试了几下,就自满地叫道:“知

!知了!”

    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知了也很想去。可

,他用力扑腾着翅膀,还是没能飞离树梢。这时候,知了眼望着万里长空,只见大雁飞远了。知了真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努力学习。可这时已经晚了,他只好叹着气说:“迟了!迟了!”

 

    一位老妇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高僧求教。高僧听完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便开始哀求,高僧还是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来到这个鬼地方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为什么?”“气也没办法啊!”高僧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高僧笑道:“你还知道值不值得,看来心中还有气根。”再过一会,当高僧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道:“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我们的生命就像高僧手中的那杯茶水一样,转瞬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光阴如此短暂,生活中一些无聊小事,又哪里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生气呢?

    相信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为琐事生气的经历,无非是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

    你在这件事上赢了某个人,说不定会在另一件事上输给他,输输赢赢,赢赢输输。当你闭上眼睛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你和普天下所有的人是一样的:一无所有,两手空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不要总把“就争这口气”挂在嘴边。

    真正有修养的人会把这口气咽下去。只有不生气你才能做好事情,才能健康地活着。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天要下(落)雨,娘要嫁人”,这本是中国民间老百姓的一句俗话,用来比喻必然发生、无法阻挡的事情,不以他人的意志与想法为转移。时至今日,此俗语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矣!

关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俗话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生,天资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皇上殿试时,见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长得一表人才,便将他招为驸马,把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

“春风得意马蹄疾”,循惯例朱耀宗一身锦绣新贵还乡。临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如何从小将他培养成人,母子俩如何相依为命,请求皇上为他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亲树立贞节牌坊。皇上闻言甚喜,心中更加喜爱此乘龙快婿,即准允所奏。朱耀宗喜滋滋地日夜兼程,回家拜见母亲。

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立贞节牌坊一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朱母一下子惊呆了,脸上露出不安的神色来,欲言又止,似有难言之隐。朱耀宗大惑不解,惊愕地问:“娘,您老哪儿不舒服?”

“心口痛着哩。”

“怎么说痛就痛起来了?”

“儿呀!”朱母大放悲声,“你不知道做寡妇的痛苦,长夜秉烛,垂泪天明,好不容易将你熬出了头!娘现在想着有个伴儿安度后半生。有件事我如今告诉你,娘要改嫁,这贞节牌坊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娘,您要嫁谁?”

“你的恩师张文举。”

听了娘的回答,好似晴天一声炸雷,毫无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通”一下跪在了娘的面前:“娘,这千万使不得。您若改嫁,叫儿的脸面往哪儿搁?再说,这‘欺君之罪’,难免杀身之祸啊!”

朱母一时语塞,在儿子和改嫁之间无法做到两全其美。

原来,朱耀宗8岁时丧父,朱母陈秀英强忍年轻丧夫的悲痛,她见儿子聪明好学、读书用功,便特意聘请当地有名的秀才张文举执教家中。由于张文举教育有方,朱耀宗学业长进很快。朱母欢喜,对张文举愈加敬重。朝夕相处,长年累月,张文举的人品和才华深深打动了陈秀英的芳心,张文举对温柔贤惠的陈秀英也产生了爱慕之情,两人商定,待到朱耀宗成家立业后即正式结婚,白首偕老。殊不料,这桩姻缘却要被蒙在鼓里的朱耀宗无意中搅黄了,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局面。

解铃还须系铃人。正值左右为难之际,朱母不由长叹一声:“那就听天由命吧。”她说着随手解下身上一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净,晒一天一夜。如果裙子晒干,我便答应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就不用再阻拦了。”

这一天晴空朗日,朱耀宗心想这事并不难做,便点头同意。谁知当夜便阴云密布,天明下起了暴雨,裙子始终是湿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

陈秀英则认认真真地对儿子说:“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如实报告了皇上,请皇上治罪。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毕业致辞 约翰·罗伯茨

    毕业典礼的致辞者通常会祝你们好运并送上祝福。我不打算这样做,原因如下:

我希望你们在未来岁月中,不时遭遇不公对待,这样才会理解公正的价值所在。

愿你们尝到背叛滋味,这会教你们领悟忠诚之重要。

抱歉,我还希望你们时常会有孤独感,这样才不会将良朋挚友视为理所当然。

愿你们偶尔运气不佳,这样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地位,进而理解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

当你们偶尔遭遇失败时,愿你们受到对手幸灾乐祸的嘲弄,这才会让你们理解体育精神的重要性。

愿你们偶尔被人忽视,这样才能学会倾听;感受到切肤之痛,才能对别人有同情的理解。

无论我怎么想,这些迟早会来临。而你们能否从中获益,取决于能否参透人生苦难传递的信息。

毕业典礼的致辞者习惯给出很多建议。……最常见的建议是“做自己”。但你得明白其中真意。如果你并非足够完美,就必须作出改变。这时,你就不能光想着做自己,必须不断自我完善。

别人说“做自己”,是希望你抵制按他人意愿随波逐流的冲动。但如果连你都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可能“做自己”的,而如果不思考这些,你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对某些事情而言,“just do it ”是不错的座右铭,但在你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之前,这个座右铭可不咋滴。

下面,我将以一段著名歌词结束我的致辞。刚才,我引用了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名言。而这些歌词,则来自伟大的美国哲人。鲍勃·迪伦。

这些歌词已有50年历史,是迪伦当年巡回演出期间,思子心切,写给儿子杰西的。歌词表达了家长对子女的美好期盼,这些期盼是美好的、永恒的,也是普世的。……这就是鲍勃·迪伦的《永远年轻》:

“愿上帝庇佑,护你前路;愿你美梦均可成真;愿你与人为善,相互扶持;愿你建成通往群星的天梯;稳妥沿它而上;愿你永远年轻;愿你成为正直之人;愿你成就真实自我;愿你永远感知真理,看向身边无尽光明;愿你勇敢无惧,坚强可靠;愿你永远年轻,拥有纯洁之心;愿你双手永远忙碌,愿你脚步永远轻盈;在变故横生之时,愿你根基牢靠;愿你心中永远充满快乐,愿你的歌声永远嘹亮;愿你永远年轻。”

    谢谢大家!

 

坦荡荡与长戚戚 王蒙

    多年来,我得出一个结论:好人坏人的主要区别是,好人是有所不为的,例如他不能说谎造谣,不能设计害人,不能拉帮结派,不能吹牛冒泡,他做事是有底线的,而坏人的特点是无所不为。

  无所不为者十八般兵器俱全,有所不为者只有六七样兵器:曰实践,曰规则,曰善意,曰实事求是……就这样,还被无知小儿或哗众取宠者攻击为太聪明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区别,我们选择做好人就必须轻松,必须快乐,必须坦荡,必须阳光灿烂,万里少云(我不敢说绝对无云),还必须从容不迫,笑口常开,必须意态舒展,心情畅快,必须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我相信这个英明论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让·保罗·萨特认为,人是由自己的行为打造出来的。他说:“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是他投入存在以后,所自愿变成的人。”

    我选择了用光明回答阴暗,用大度回答伤害,用该干什么干什么回答骚扰,用不在意回答小动作,用自省来回答误解,用趁机多多积累知识和经验即努力学习来回答封杀、冷冻,用另辟蹊径来回答阻挡,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天上地下任遨游来回答鼠目寸光与少见多怪,用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来回答各种花招与流言蜚语,用恭敬诚恳来回答正派的批评帮助,用有所不为来回答无所不为。

    简单地说,用正常和文明来回答一切的不正常与不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愿望的出现、姿态的出现、期待的出现就是事实的萌芽,这就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影子呢?也只能收获影子。而这也恰好说明了那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来源 《人生与伴侣》)

怀旧忆往、敬致恩师

    60年的今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离开了女附中校园,也惜别了您们。尽管60年过去了,我们还是习惯称您们为 “先生”。

1951年入校,到1957年离校,我们在女附中度过了六年。对于我们的一生,这六年不长,但它弥足珍贵,称得上是影响了我们一生的六年。女附中是所值得怀念的学校,我们更为怀念的是众位先生。

那时,懵懵懂懂的我们,正在寻求人生的目标,是先生们为我们开出了每月一次的“修身立德”讲座,为我们照亮了指路明灯。这些讲座凝聚着您们一生的治学心得,更倾注了您们毕生的修为。这些讲座让我们始终谨记于心,也成为了我们毕生追思的独特之处。

先生们以“立志”二字勉励我们,叫我们懂得了只有“立了志”,才不会随俗沉浮,只有“立了志”,才能“有所取法,见贤思齐”。先生们更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一个平淡的人、正直的人,不人云亦云、不附庸、不浮躁,只做自己认准了的事,只说自己明白了的话,做一生清清淡淡,坦坦荡荡的人。

在“读书”的课外活动中,先生们更是给我们以读书的启蒙。记得读书会的第一天,先生讲给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第一是读书,第二是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这句话叫我们受用了一辈子。读书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经书味淡,百看不厌”,什么叫“数日不读,心中不安”。从那以后,读书的习惯沿袭着我们的一生,直到现在,进入耄耋之年,我们依旧保持着手不释卷的习惯。读书的乐趣不是人人都能体味到的,这种习惯也不是人人可以获得的,在其中,有对文字的热爱,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更有对祖国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这一切都始于先生们的教诲,也都是因袭着先生们的传习。

更让我们不忘的是先生们的授课。那端庄的教态,那铿锵的语言,那炉火纯青的知识、那字体鲜明、线条挺秀的板书,那掌握精准的授课时间,下课铃响,最后一句话说完,工工整整的板书也布局完毕,这一切内中的精妙,渗透着先生们授业的严谨,也透射出先生教学中的魂魄。

在女附中的六年,绝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先生那里,接受到了丰腴的人生传授。先生们的课,或严肃恭谨,或幽默风趣,或淹博通达,或清和平淡,无论什么风格,都做到了炉火纯青。先生的数学课,从不多说,也不少说一个字,思路明了,逻辑清晰,让我们在数学,这人类最高的伟大理性之美中,得到了无比的享受;先生画地图,没有底稿、没有尺子,而是回身黑板信手拈来,地产、物产也随着讲课,跃然于画中,地理于我们不再枯燥,而是令人神往;先生做演示实验,绕着我们的课桌,边走边讲边做,让我们体味到物理不在天边,就在我们的眼前,几乎无处不物理;遇到下雨,体育课进入教室,先生给我们讲起了马特洛索夫的故事。先生说,要像英雄那样,“做一个‘有弹性的人’,不要做一个‘有粘性的人’。”这段话让我们懂得,体育不仅为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锤炼坚韧的性格,做事果断明快,不拖拉、不懈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先生的这段话竟然使一些同学放弃了自行车,每天跑步上下学,以锻炼自己的性格。

先生的这些教诲,犹如颗颗种子,撒入我们的心田,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我们有了一生的充实。先生,您们的这些教诲不仅努力地流传给我们的学生,也努力地带给自己的子女。

在课堂这区区几尺平台上,先生的授课,没有丝毫的“浮气”与“匠气”,它们让我们体味到,什么是“耳目一新”,什么是“包容天下”,什么是“云鷱游天,群鹤戏海”之风,什么是“回味无穷”的韵味,什么是“厚积薄发”的气势。先生们的课给了我们极大的精神感染,也让我们有了诗情画意的艺术享受,更让我们认识到,先生对待事业的恭谨,它们体现了先生毕生的修为。

60年过去了,怀旧忆往,区区数语,诉说不尽更是难以释怀。如今虽然细节已经淡忘,但先生们的教导始终凝记于心,不少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做人行事的准则,这就是做一个不附炎趋势堂堂正正的人。

敬颂先生、感恩先生!

五七届 高三三班全体同学敬上 2017823